央地协同・焕新城市|围里社区蝶变记:中建四局 "EPC+O" 模式点亮城中村治理新范式

栏目:协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6-19
分享到:

6月18日,协会会长谢文沧、秘书长林宇、办公室主任林慕娱、副秘书长何御玄一行走进湖里区围里社区,在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事业部工作人员的介绍和陪同下,实地探访副会长单位中建四局打造的城市更新标杆项目。

“蜘蛛网缠绕的握手楼”到“潮流智慧的幸福家园”,这座 0.8 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如何实现华丽转身?让我们透过这场参访之旅,解码驻厦央企创新治理的 “围里答案”。

破局|从脏乱差 新地标 的逆袭之路

改造前的围里社,曾是厦门城中村的典型缩影:3.75 万居民挤在密集的自建房里,1.7 万平方米违建侵占街巷,空中缆线如蛛网密布,雨天积水、消防隐患等问题让居民苦不堪言。

“现在电线规整了,巷道通了,连古厝都变成了网红茶馆!”协会会长一行漫步围里社,眼前的变化令人惊叹:

• 空间重塑:拆除 277 处违建,打通 149个堵点,腾退部分空间变身智慧停车场与篮球场;

• 业态焕新:东围创意市集用 45 个彩色集装箱搭起潮创空间,沪上阿姨、Wakanda 咖啡等 20 余家品牌入驻,开业当日客流超 3000 人次;

• 文化新生:百年闽南古厝“会福茶馆”修旧如旧,红砖燕尾脊与共享茶室相映成趣,成为对外展示闽南文化的窗口。

 

创新|EPC+O模式激活可持续发展基因

在围里社改造中,中建四局以资源整合平台身份主导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投资项目,通过创新采用“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全程负责规划、建设及后期长效运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与政府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成为破题关键:

• 政企民三方联动:中建四局占股51%、智慧湖里10%、围里社区39%的三方合资的股份制公司联合体,全面激发各方资源。中建四局通过搭建平台引入社会资本,3年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主要为金巷历史文化街、东围创意集市及西里停车场等提供既有建筑改造和翻新的资金。

• 全周期运营思维:不仅改硬件,更管长效——通过商业租赁、物业管理、资产增值等多元收益,计划10年覆盖前期投入,实现自我造血

• 科技赋能治理:搭建“智慧管理平台 + AR 消防预警 + 光储充系统”,AI 识别违停、烟雾预警等功能让社区管理从“人工盯”转向“智能管”。

 

蝶变|全龄友好的幸福生态圈如何炼成?

协会会长一行深入社区,发现围里社的改造不仅是 “面子工程”,更是“里子革命”:

• 适老化与托育服务:利用边角地打造老年活动中心,规划亲子互动空间,破解城中村公共服务缺失难题;

• 绿色低碳实践:集市和停车场上方铺设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 7 万度,实现社区公共设施绿电直供;

• 创业就业赋能:创意市集为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社区招聘会吸引十余家企业入驻,新增就业岗位超50 个。

 

城市更新|驻厦央企显担当

协会此次参观围里项目,提炼出驻厦央企参与城市更新的三大启示一大感慨

启示

1. 系统思维:从单一改造到“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全链条整合;

2. 民生导向:“拆违”与“增服务”结合,让居民成为改造受益者;

3. 创新机制:通过市场化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慨

城市更新的“蝶变”,是一个个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一个个个体行为融入集体行为、是一个个个体情感上升为集体情感的过程,其中的不容易只有组织者才能体验到,我们期待更多的央企能成为这一“蝶变”的组织者,彰显央企的担当。

当夕阳为围里创意市集的彩色集装箱镀上金边,百年古厝的茶香与年轻人的笑语在此交织。中建四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希望围里不仅是‘样板间’,更能成为可复制的‘方法论’,让更多老社区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

 

城市更新不止于建筑改造,更在于让每个角落都绽放生活的温度。围里社区的故事,正是驻厦央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

 

(文中数据及案例源自《中国建设报》《福建日报》等权威报道及项目实地调研,部分照片源自中建四局东南分局公众号)